刘晓先生命美学专题文学音乐会在京举行
北京时间7月10日晚,位于朝阳区竞园艺术中心的无界剧场中刚刚进行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时隔三月之久,这场期待已久的文学音乐会终于如期举行。音乐会分为上下半场,带来7首经典作品。不同寻常的是本次音乐会由生命美学课程体系独创人刘晓先女士与无界室内乐团合作,以生命美学为专题,打破音乐与文学的界线,带领听众探寻生命之美。
音乐会由无界室内乐团的一曲《彩云追月》拉开序幕,作为开场曲将现场的“热度”升高。“无论什么艺术门类最终都要归根于对生命的认知,文字和音符本就可以在同一维度。”二胡演奏家于川先生说。
“诗歌是美的化身。”伴着美好的音乐声刘晓先老师登台。《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流传千古的悼亡词,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刘晓先老师对这首缠绵悲痛的作品进行解析和朗诵,以三宝的《追忆》为配乐。音乐与诗歌的融合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字字血泪展示地淋漓尽致,是追古缅怀也是沉吟至今。
二胡、笛萧、钢琴的三重奏《远光》是于川先生的原创作品。由于川、于琳、张凯强三位演奏家呈现,舒缓而轻柔的旋律娓娓道来,流淌在舞台上空。
“爱之花绽放的地方,生命便欣欣向荣。”刘晓先老师再次站在舞台中央。《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作者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扫,竟为大家”。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道出宇宙观和哲学观,哀而不伤,使我们聆听初唐时代之音的回响。“生命亦是如此,川流不息。”刘晓先老师说。生命的成长性与流动性贯穿于刘晓先老师生命美学课程体系的始终。
《摸鱼儿·雁丘词》作为下半场的第一首作品,由刘晓先老师与无界室内乐团携手完成。借捕雁者道出‘雁丘’来历,讲述脱网之雁投地而死,在人声与乐器声的完美融合下更加感人至深。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不禁发出只影向谁去之问,历史苍凉的回眸,狂歌痛饮千秋万古,雁丘起,雁丘终。带着旋律间隐隐若无的絮语,回首再看那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更觉寂寞凄凉。
武侠系列作品是无界室内乐团的必演曲目,在各地演出均广受欢迎。侠客的潇洒令听众热血沸腾,《侠风》也将本场音乐会推向高潮。
《琵琶行》作为本场音乐会的压轴之作,由刘晓先老师与乐府室内乐团共同完成。以《梦》作为配乐,叙述了琵琶女凄凉的经历,“江州司马青衫湿”为音乐会画上句号。
文学与音乐均属艺术本无界线,刘晓先老师与乐府室内乐团的融合是打破文字与音符界线的一次创新,更是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的尝试。未来刘晓先老师将与无界室内乐团进一步合作,推出追梦红楼等专题的音乐会。
编辑:高婧雨
校对:朱婉童
环球时尚网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有侵权,我们将立即处理。E-mail:853267807@qq.com,我们将立即处理。